
“正确的做法是,各国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通胀目标,从1%到4%可能都是合理的选择区间。”易纲称。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陶金表示,近来市场在讨论中国央行是否该降息时,一个争议点就是猪价持续上涨导致的通胀压力,以及房地产市场极具韧性的表现。不过在11月,包括中期借贷便利(MLF)、7天期逆回购等在内的政策利率先后下调,表明了央行相比于防通胀和控地产,更加关注稳增长。
此外,《解释》还明确代替考试犯罪的处理规则、考试之前被查处的组织考试作弊行为属犯罪等问题,并对“作案器材”进行了详细解释。此司法解释自2019年9月4日起施行。央视记者 李文杰 张赛责任编辑:闫宏亮来源: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原标题:钢铁 | 2019年秋季投资策略:普钢景气下行,特钢景气犹存,关注逆周期动向
这些政策分为三类:一是,遏制金融脆弱性。报告称,危机爆发前几年信贷增长较快且经常账户赤字较大的国家,在危机后金融条件收紧时,受到了更严重的制约。此外,危机前更严格限制某些银行业务(例如限制银行承销和进行证券交易)的国家会降低2007年~2008年期间发生银行业危机的概率。
第三个问题,当工业化发展到现在,要继续深化工业化进程或者说推进经济发展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。我主要提三个方面的问题:一是去“工业化问题”;二是推进高质量工业化;三是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新挑战,包括中美贸易摩擦。一是如何有效预防“去工业化”。在去工业化理论里有两种工业化,一种叫过早的去工业化,一种叫成熟的去工业化。当一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%以后,制造业所带来的技术渗透效应、产业关联效应和外汇储备效应都已经得到充分体现,服务业效率提高能够承担支持经济增长的引擎,此时制造业占比降低被认为是“成熟地去工业化”。发达国家的工业占比到20%就不错了,甚至有的比这个还低。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经济会出现所谓经济服务化,服务业占比到80%或更高。但是,工业占比在降低之前,工业里的制造业的技术渗透效应、产业关联效应和外汇储备效应一定要得到充分发挥。只有依靠制造业经济才能发展,这是立国之基,兴国之本,强国之器。只有制造业发展,你才会有技术创新效应,同时向前带动农业,向后带动服务业为制造业服务。如果离开了制造业、离开了工业,服务业没有依附的东西,那就没有存在的基础。这种产业关联效应很大。另外通过制造业出口来赚取外汇,这是外汇储备效应。但是,如果制造业没有占比那么高,或者说第三大效应还没有充分体现的时候,制造业过快的下降,被认为是过早的去工业化,往往会掉入中等陷阱。而中国现在恰恰处于中等收入阶段,如果制造业占比过快的下降,我们有可能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。现在中国还没有过早的去工业化问题,但我认为这些年已经开始有一个过快去工业化问题。虽然没有达到真正的去工业化,但由于服务业占比提升速度过快,制造业占比下降的速度过快,就存在过快的去工业化。到了一定阶段,去工业化或者说制造业占比下降,这个趋势是正常的趋势,但你不能过快。近几年中国服务业占比提升速度的确过快。1978—2011年,中国服务业占比年均增长约0.6个百分点;2011—2016年,中国服务业占比年均增长约1.5个百分点。英国经济学家伍德(2017)的研究表明,1985—2014年,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增长了21.3%,远远高于世界各类国家
摘要发行端的两大特征:1)定制型债基再受青睐,配置不再“执念”于利率债,持仓天平有逐步向信用债倾斜的迹象。2)债基存量扩张迅猛,恐难持续。债基存量扩容幅度远超其他基金类型,但近期新闻指出债基审批或将受限,原因可能有二,一是有倒逼资金回归银行,便于监管的考虑,二是银行投债按规定纳税,有利于填补减税造成的空缺。
正是因为美国主要通过信贷来满足中下层的福利需求,宽松的信贷又带来过度消费,从而形成了“外贸国生产→美国信贷消费(外贸国获利)→外贸国以获利购买美元资产→美国信贷扩张、继续消费→外贸国继续生产”的闭环。这个闭环如果要一直持续下去,需要美国的消费能力一直提高。现实却是,由于美国资本不断向上集中,同时欠缺公共福利再分配的能力,去工业化又导致中下层就业机会和薪酬收入双重实际减少,美国大部分民众的消费能力已不可能持续提升,这个闭环迟早有被打破的一天。